解放初期,银川没有一寸铁路,没有一座黄河大桥,没有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也没有一辆像样的公交车……这些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银川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通了,一座又一座的黄河大桥建起来了,也“编织”出了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公交车更新迭代,进入智能化时代……一座城市交通的变迁,见证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也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富强的伟大历程。
从无到有的公交路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银川,公交车太难坐了。”老银川人邓亚平说,那时候银川人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条街、两座楼、一辆汽车满街游,八一汽车一路走……足见当时交通极为不便。
1958年8月1日,银川开通*条城市公交线路,火车站至老城(今兴庆区)新华路的“1路”公交线,结束了银川无公交的历史。
在邓亚平的记忆里,那个年月的银川公交,线路单一,车辆很少,班次有限,候车时间很长。“后来有了2路车,可是一*才来一趟车,赶车完全靠运气。”用邓亚平的话说,40年前,银川的公交车报站靠喊、赶车靠跑、上车靠挤,每一次乘车,就像是参加一次“铁人三项赛”。“人们蜂拥而上,车内拥挤不堪,前心顶着后背,夹得人们喘不上气来,有的人扒着车门坐车。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挤不上去,只能望车兴叹。”邓亚平说。
时间过去63年,银川公交今非昔比。
截至2020年12月末
●银川公交运营车辆1797辆(其中新能源
车辆615辆,占车辆总数的34%)
●运营线路172条
●线路总长度3090.68公里
●线网总长度1045.49公里
●银川市公交线网基本实现了城市建成区全
覆盖
●累计新辟常规公交18条
●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5条
●公交站点2778处
●累计客运量达18936.67万人次
●日均客运量约51.9万人次
实现了车辆智能调度,建成了城市交通卡收费系统,实行65岁以上老年人、军警、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学生卡打6折、大众卡分时段打折、一*内免费换乘等惠民政策,并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此外,银川的公交车更新迭代,越来越高大上。电动公交、空调车厢、电子报站、智能调度、手机APP……银川公交,早已进入智能化时代。邓亚平说,如今他坐在宽敞明亮的公交车厢内,吹着空调,恍惚间还能想起当年四处漏风的公交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步步奋斗到现在的,我们应该心怀感恩。”邓亚平说。
一条路缩短了回家的距离
沿着北京路一直向东,汽车行驶在宽阔的河西高架桥上,视野开阔,远处是蓝蓝的天,车窗外能看见正在融化的田地。十几*后,就到了黄河西岸边的河滩村中心小区。
在新建的小区广场上,61岁的王文金正悠闲地散步。“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二哥在大武口石炭井上班,他要回趟家,得先坐火车到银川,住一晚后,第二天再走着回家,得20多个*。”家里有了自行车后,每次二哥回家,王文金总要骑车一个半*去银川接他。
有一次,王文金二哥和一个同事一起回来,一辆自行车没法同时带两个人,王文金就先带一个人走两三公里,放下后再回去接另一个,一站一站的转。如今二哥再从石嘴山回老家,开车2个*就到了,从银川到老家,沿着滨河黄河大桥的配套工程——河西高架桥一路向东,十几*就到了。
银川人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公路通车里程只有2291公里,主要的出行工具还是马车、骆驼和羊皮筏子。即便是首府银川,也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宁夏文史馆馆员交通史专家鲁人勇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银川的交通建设和发展基本为零,从银川到吴忠,都只能当天去,第二天才能返回,银川到固原更是需要走三天,“那时候银川的公路很窄,质量很差。*宽的路6米多,永久式的桥梁基本没有。全宁夏*的路就是银川到仁存渡口铺了石子的砂砾路。”
从1983年开始,银川道路的改善,交通运输政策的开放,终于打破了老百姓行路难的现状。现如今的银川,通过一步步地优化市域公路“局域网”,宽阔笔直的八车道、十车道,已经成为了银川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六盘山路、宝湖路、长城路打通工程实施后,银川市三区主干道互联互通。乌玛高速银川段、银百高速银川段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六横六纵”国省干线通达各地。“通村达组”工程和重点农村公路扩建工程提前完成,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4226.423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通硬化路率均达到100%。
一座桥连起荒漠与繁华
王文金*候,河滩村有一个老人在黄河东岸建了个羊圈养羊,他渡黄河的工具,只是一条小木船。“现在你看黄河东岸,*、小区、医院、工厂,啥都有,原先的荒滩变成苏银产业园了,我们农闲时,还去上海庙玩呢,一步就能跨过黄河。”王文金口中说的正是滨河黄河大桥,它除了带给像王文金一样的老百姓更多的交通之便外,更是将荒滩与城市繁华连接起来。
说起宁夏跨过黄河的*座黄河大桥——叶盛黄河大桥,当年参与建设的顾金保不可想象:“当时我们被派来修桥,我站在黄河边心里直犯嘀咕,怎么也想不明白如何从那么宽的河上建一座桥”。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往返银川、吴忠两地的必经之路,便是黄河仁存渡口,地点在今天永宁县的李俊镇。那时候为了渡河,人们早早的赶来,黄河岸边上总能看到长长的队伍。有时候有急事了,得摸黑赶来,才能尽早过河。
为了满足群众的交通需求,196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修建一座黄河大桥,地点选在宁夏南北交通的枢纽——叶盛镇。
经过一年多的测量选线,1969年10月,叶盛黄河大桥开工建设,仅用时一年零两个月,就建成了宁夏*座黄河公路大桥。1970年12月26日,大桥竣工通车,结束了宁夏没有黄河桥梁的历史。
“直到正式通车,我还是觉得像个梦一样,我们真的在黄河上建成了一座桥,曾经的天堑,被踩在脚下了”,顾金保说,这样伟大的工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完成的。如今51年过去了,黄河宁夏段上一座座的黄河大桥横跨两岸,述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的艰辛历程。
一座火车站见证城市变迁
1958年包兰铁路正式通车之后,石家庄铁路运输*毕业的宋金仲作为当时稀缺的铁路人才,踏上了北京开往银川的火车。经过20多个*的煎熬,宋金仲总算到了银川火车站。一下火车只能看到几间平房。“车站周边就是一片戈壁滩,不远处有一片沼泽地,四周荒芜人烟。”宋金仲记得,当时的火车轨道被铁路职工称为“三股半”,就是三条运行的铁轨和半条用于停放列车检修的轨道,开行的火车只有8对16辆列车,这就是当时银川铁路的所有“家当”。
上世纪八十年代,火车站周边已经成了人流聚集地,周边的建筑和商铺多了起来。1988年,银川第二座火车站(银川西客站)正式投入使用。西客站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老火车站的10倍,候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硬板凳的椅子换成了软包坐垫,候车厅安装了空调,售票窗口由*初的2个扩展到了8个。
2011年12月,银川第三座火车站正式投用,候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火车站分成了上下两层,有了飞机场候机楼的感觉,新增自动取票机、自动售票机,“人脸”识别自动验票机,银川火车站正式开启“刷脸”进站的高科技时代。火车站变得高端智能。
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开通运营,构建了以银川为中心的宁夏沿黄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之间的便捷通道,串联陕甘宁革命老区,宁夏接入高铁网,极大便利了沿线群众出行,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革命老区振兴,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银川正式进入高铁时代。银川及周边地区经西安、郑州枢纽融入全国高铁网。银川至包头、银川至兰州高铁正在按计划推进,银川至太原、银川至郑州高铁提上日程,将有效提高区域综合运输的一体化、网络化、国际化水平。
同时,实施银川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对现有火车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银川周边城市铁路、长途客运、公交车、出租车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
- 银川火车站